想靠流程控風險,卻只剩蓋章?
- 謝依婷 Ada Hsieh
- 3月2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想靠流程控風險,卻只剩蓋章?
很多企業都有審核流程,
但在日常裡,流程常常變成一種形式:
該走的關卡都走過、該蓋的章也都有了,
卻沒有人真正「看過」、也沒有人真的「問過」。
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——
流程跑完了,但最後還是出了狀況;
或是每次流程來了,你都不太確定自己到底該審什麼……
那或許,我們可以重新聊聊,審核流程存在的意義。
🔍 流程存在的三個重點,不只是「跑完它」而已:
風險的提醒機制
流程不是為了避免犯錯,而是讓錯誤「還沒發生時,就被看見」。
每一關的設計,應該都能提醒相關人員:
這裡的條件是否合理?這個做法有沒有風險?
流程,該是提醒,不是背書。
角色與責任的釐清
一個人簽核,不只是「我有看過」,而是「這一塊是我負責的」。
當每一關的責任模糊,審核就容易變成「反正上一關簽了,我也跟著過」——
這種「大家都負責,其實沒人負責」的情況,才是風險真正累積的地方。
讓跨部門合作更順暢
有些人覺得流程就是在卡事情、拖時間。
但理想中的流程,其實是協作的起點。
它該是:每個部門把自己的角色交代清楚,
讓接手的人更清楚接下來該怎麼做,而不是在錯誤裡來回補救。
💡 那麼,要讓流程真的有效,有哪些調整方向?
・重新審視每一關的「存在理由」
這一關,為什麼要設?是因為以往出過問題?還是只是照慣例?
流程該設在真正需要的地方,而不是每件事都一視同仁地繁瑣。
・讓流程裡的人「知道自己該看什麼」
有些人說:「這種案子我根本看不懂,我只是在簽名而已。」
這樣的情況不是人的問題,而是流程設計時沒有講清楚「誰要負責什麼」。
・流程文件與實務操作要對得起來
不要讓紙上流程很完美,實際執行卻完全跳過。
當大家都知道流程只是「形式」,那它就真的不會發揮任何功能。
🛠 流程設計,本質上是一種組織文化的反映
它反映了企業怎麼看待責任、合作、風險與溝通。
如果你在組織裡,感受到流程常常不管用、或者只是走過場,
不妨從這些流程的設計邏輯開始看起來——
或許,它正好是一個重新調整、優化內部運作的契機。
—
✉️ 如果你也想重新整理流程、優化制度,
歡迎來訊與我聊聊。艾達諾昊,像夥伴一樣支持你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