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問題沒有定義清楚,再多合約條款都只是形式

  • 作家相片: 謝依婷 Ada Hsieh
    謝依婷 Ada Hsieh
  • 3月30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「問題沒有定義清楚,再多合約條款都只是形式」  ——四步驟,幫你把力氣用在該用的地方  ​  我常在處理案件時被問到:「我們是不是應該把這些寫進合約?」  但很多時候,我更想問的是:「你們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?」  ​  這幾年我越來越確定一件事:  不是合約不清楚,而是——問題一開始就沒定義清楚。  ​  你很努力,也持續做很多事,但結果總是出現落差。  事情做完了,卻還有更多待處理;  會議開完了,但問題似乎還是那個問題。  ​  如果你感覺自己正在「忙著解決,但始終推不動」,  也許可以先停下來,問問自己:  我現在在處理的,是真正的問題本身,  還是看起來像問題的現象?

「問題沒有定義清楚,再多合約條款都只是形式」

——四步驟,幫你把力氣用在該用的地方

我常在處理案件時被問到:「我們是不是應該把這些寫進合約?」

但很多時候,我更想問的是:「你們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?」

這幾年我越來越確定一件事:

不是合約不清楚,而是——問題一開始就沒定義清楚。

你很努力,也持續做很多事,但結果總是出現落差。

事情做完了,卻還有更多待處理;

會議開完了,但問題似乎還是那個問題。

如果你感覺自己正在「忙著解決,但始終推不動」,

也許可以先停下來,問問自己:

我現在在處理的,是真正的問題本身,

還是看起來像問題的現象?

問題沒定義清楚,會帶來什麼後果?

一、大家處理的問題都不一樣

你想優化流程,他想防止出錯,

另一個人則在補漏洞。方向不同,

策略自然無法一致。

最後每個人都做得很努力,

卻沒有一個人做在關鍵點上。

二、努力的地方不對,結果反而更混亂

你花力氣去補強資料、強化說明,

但真正該解決的其實是「角色定義模糊」,

或「權責界線不明」。

補再多,也無法根治。

三、把現象當成問題,容易導致誤判與誤會

你以為對方反覆修改,是「他不尊重流程」;

其實是在初期就沒有建立一個讓對方安心確認的邏輯。

你以為對方沒有回應,是因為「他不積極」,

但其實他不知道你在等哪一段。

案件談著談著,會談變成情緒對抗;

文件越補越多,流程反而更亂。

其實不是誰沒做好,而是起點就偏了。

先停一下,想清楚到底要處理什麼

我們都很習慣一發現問題就「立刻動手解」,

但很多時候,解得快,

反而讓我們錯過釐清本質的機會。

問題沒定義清楚,行動再快,

也只是把誤解擴大。

處理每個合作或內部協作問題,

第一步都不是找對策,而是這四個步驟:

四步驟,重新定義「真正的問題」

第一步:把你觀察到的現象寫下來(先不要急著下判斷)

像是:

合約版本反覆改動,來回超過五次

每次專案同步都花大量時間釐清基本資訊

團隊有共識,但每個人理解的執行方式不一樣

這一步只是「列出狀態」,不是分析。

先讓自己看清楚,事情的外在樣子是什麼。

第二步:問自己,這些現象讓我「真正困擾的是什麼?」

是事情無法被預測,影響安排與信任?

是責任分不清,導致不敢決策?

還是資訊反覆重複,讓時間與注意力都在耗損?

這一步幫你從外部狀況轉向內在感受。

釐清「我為什麼想解決它」,你才會知道,

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。

第三步:往前多問一層,「造成這些困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?」

這是我最常帶著客戶一起拆解的部分,

也是最容易卡關的。你可以試著問:

如果這個人換掉,問題還會發生嗎?

→ 如果會,那就不是個人問題,

而是制度或角色設計有漏洞。

我們有沒有事先定義「誰該做什麼、做到哪裡」?

→ 若沒有,那一定會反覆確認、來回修正,

因為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。

資訊的確認機制清楚嗎?

是否曾約定過「什麼是最終版本」、「誰要負責確認」?

→ 沒有機制,就容易造成每個人都在做事,

但都不確定是不是該由自己處理。

第四步:重新定義「我們現在最該處理的,是哪一件事?」

這一步是關鍵,也是分水嶺。

經過前面三步後,你會發現真正該解決的,

可能不是你一開始以為的那一件事。

像是:

「我們需要先建立內部協作流程,再來談與外部的版本確認機制。」

「我們必須把資料傳遞流程圖畫出來,才知道資訊在哪裡斷掉。」

「我們要釐清每一個人什麼時候該進場、該交接、該負責決策。」

這才是讓事情真的能推進的開始。

合約不是替代思考的工具,而是思考後的落實機制

在我看過的合作糾紛與內部爭議裡,

最常見的不是「對方惡意」,

而是「我們一開始沒有問對問題」。

如果合作前期大家對「我們要一起解決什麼問題」沒有共識,

那後面即使有合約,也只是一堆無法落實的文字。

合約是機制不是魔法;

它寫不出你沒有定義清楚的邊界,

也保護不了你沒有搞懂的問題。

如果你最近在處理某個不太順的案子、卡住的協作,

試著不要馬上進入「要怎麼解決」的狀態,

而是先想一個問題:

我們真的有在處理「正確的問題」嗎?

如果沒有,那你現在做得每一件事,

都可能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。

這幾年越來越堅信的事——

不是做得不夠,而是做錯了問題;

不是合約沒寫,而是問題沒想清楚。

你可以把這篇當成一張提醒自己思考的清單。

也可以分享給你正在協作的夥伴,

當成重新對焦的起點。

如果你手上也有一件「不知道為什麼卡住」的事,

也歡迎留言告訴我,我們可以一起來釐清。

Comentarios


Ya no es posible comentar esta entrada. Contacta al propietario del sitio para obtener más información.

​艾達諾昊文創智財工作室|統編:75926968

Email:adaipknowhow@gmail.com

回覆時間:週一至週五 10:00–18:00

所在地:台灣|線上服務不限地區

​合作邀約 & 課程諮詢歡迎來信或加 LINE 洽詢

像夥伴一樣支持你,讓合約與智財成為你經營的助力。

© 2020–2025 艾達諾昊文創智財工作室 Ada IP KnowHow Studio. All rights reserved.

bottom of page
加入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