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合約從草稿到簽約,內部協作要怎麼設計才順?
- 謝依婷 Ada Hsieh
- 3月2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一個合約從草稿到簽約,內部協作要怎麼設計才順?
我們常說,要讓一份合約「走得順、落得下來」。
但實際工作中,合約之所以卡關,往往不是因為條文難懂,也不是流程設計錯誤,
而是——協作的節奏不一致。
有些人處理草稿,有些人負責定稿,還有人最後蓋章簽署。
每個人都參與了一小段,但整體來說,卻好像沒有誰真正對這份合約負責。
這樣的狀況在企業裡很常見。
也不是真的誰做錯,而是流程裡的角色、責任和節點,從一開始就沒有被講清楚。
🔍 一份合約的流轉,通常會經歷這些階段:
起草或收到對方版本
可能是內部發起,也可能是外部先提供草稿。
這時,誰要收整資訊?誰來判斷由誰起草,往往沒有明確規則。
條件確認與內部協調
合作的條件是誰談的?有沒有寫下來?跟之前合作有什麼不同?
這階段如果資訊沒有整理好,後面的人只能猜。
條文審閱與調整
這時會進到法務、財務、主管部門,但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。
沒有共識,就會變成反覆修改,誰也無法統整全貌。
簽核與定稿
誰拍板、誰簽署,其實不是流程設計的問題,
而是簽的人是否理解內容、知不知道自己是在承擔什麼責任。
執行與追蹤
合約簽完了,誰負責跟進?誰來留檔?誰知道這份合約後來怎麼了?
這一段,經常被忽略。
📎 很多人說流程設計要「更清楚」,但其實要的是「角色要對得起來」。
合約處理流程不順,大多不是流程本身錯,
而是每個人對「自己該扮演什麼角色」沒有共識。
不是每個案子都要跑完整的 5 階段,
但每個案子,都應該要有一個「整合的人」或「窗口」,
讓所有人知道——我現在接的是哪一段,我要處理到哪裡,我該回應什麼。
💡 要讓合約流得順,有三件事可以先做:
先釐清每一種合約的參與角色
像是採購案、授權案、合作備忘錄,不同性質的文件,內部參與者不同。
用簡單方式標出:誰發起、誰要確認內容、誰能拍板。
建立簡單的流程引導表單或文件
讓經辦人能依照合作類型輸入條件、背景、需求,
協助後續審閱者能「看懂這份合約」的來龍去脈。
明確誰來收尾、誰來執行追蹤
合約不是簽完就結束,有人要知道後續怎麼走、到哪裡了、需不需要提醒或備查。
✍️ 我們都知道,合約簽得再漂亮,沒有對應的制度與人接住它,它也落不下來。
所以,與其一直追問「為什麼流程又卡了」,
不如一起回頭看看:每個人在流程裡的位置,清不清楚?責任,有沒有對上?資訊,有沒有順著流?
這不是哪個部門的責任,而是整體運作邏輯的調整。
從簡單的角色對齊開始,就是讓事情更順的第一步。
—
📩 如果你也覺得目前的合約處理流程常常「跑得不順、接得不齊」,
我們可以一起看看:有哪些地方其實只是欠一點對齊、缺一個協作的設計。
艾達諾昊,像夥伴一樣支持你。
Comments